我在2018年4月份參加江蘇省委駐淮幫扶工作隊,被分配到劉老莊鎮古西村,前期花了大概3個月時間走訪了全村33戶建檔立卡戶,列出每1戶村民的對口幫扶路徑。接下來我要做的就是“強基固本”,這必須要依靠產業來支撐。只有發展產業,才能把原先由政府直接出資幫扶的“輸血”模式變為更加可靠的“造血”模式。
現在農村有很多富余勞動力,但多是老弱病殘,一些優質勞動力也因為家庭內部原因走不出、走不遠。在這種情況下,實現“家門口就業”成了改善問題的關鍵。我第一反應是在當地建設扶貧車間,讓這些村民在照顧家中老人孩子的同時,能夠就近就業,實現個人增收。
機緣巧合下,我聯系上一位辦印刷企業的朋友,讓他把沒什么技術難度的手提袋加工作業放到村子里做,我負責提供勞動力支撐。之后我聯系上當地的“順通包裝有限公司”,通過該公司的負責人重新裝修起一家閑置服裝廠,并利用扶貧資金購置加工設備。這間手提袋加工廠于2018年底投入使用,吸納周邊富余勞動力超過100人。廠房靠近學校,方便村民接送孩子,他們在這里的工作時間自由,操作步驟簡單易學,年收入普遍超過2萬元。
扶貧車間建設的主要目的是為了增加村集體收入,核心觀念是立足現實,幫助低收入群體實現“家門口就業”。讓老百姓的日子過得更好,我想就是扶貧產業的現實意義。